编者按:凝心聚力谋发展,坚定信心再起航。为迎接中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七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现开设“踔厉奋发的五年”专栏,全方位回顾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现过去五年来的有益探索和重要发展成就,进一步总结经验、谋划未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
自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将军路校区党工委、管委会/江北国际校区规建办深入贯彻落实学校“一个中心,五路并举”战略布局,传承“优质、精干、高效”的工作作风,一方面立足将军路校区,持续完善一流大学校区治理体系和师生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按照学校“一校四区一港”办学格局,全力推进江北新区国际校区规划建设,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拓展新空间。
从管理到治理,以校区治理新模式“勾好轮廓”
五年来,进驻将军路校区的学院达到14个、职能部门26个、师生总人数2.4万余名,校区已成为容纳学院、师生数量最多的“大校区”,也是多校区运行管理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群策群力,校区协同治理体系的笔力更强。在实践探索中,学校持续完善校区管理模式,完成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向“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平稳过渡,形成由党工委、管委会宏观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积极有序参与的协同治理局面。经过联动探索,校区从议事决策、综合治理等五个方面完善校区制度体系,牵头建立起公共区域“三类负责、两级监管”管理模式,健全了“责任单位天天巡、驻区单位联合月月巡、重要节点专项巡”的巡查机制,公共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成员单位为主、覆盖全体驻区单位的常态化议事决策和协调保障机制,协助推进14个部门进驻师生服务大厅,精简办事流程,推动服务事项上线上网,建立常年和专项法律顾问机制,校区治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凝练校区启用二十余年来的运行管理经验,为学校多校区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博采众长,师生共建共治校区的笔力更强。立足校区工作职能,以创新举措形成师生合力、完善校区治理。不断丰富师生参与校区建设的途径,畅通12条接收师生意见建议征集渠道,广泛征集师生关于班车运行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邀请驻区师生参与绿化养护考核、网点招租及管理等工作,引导师生为校区发展建言献策;打造2000余平方米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多个学院、学生组织师生开展主题义务植树活动,组建校区参观及名人林、御风园讲解团队,邀请专业教师为校园环境美化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师生与校区建设同向同行。
汇聚资源,校地合作共赢的笔力更强。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理念,校区不断拓展、汇聚外部资源,深化校地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紧密联系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江宁大学城管理办公室等10余个地方政府部门,累计保障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兄弟院校来校访问50余次,配合属地做好雨污分流、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工作,获得了属地在疫情防控、急救设施设备、业务指导与培训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以校地融合新深度保障了校区高质量运行。
从精心到精细,以精准服务新常态“打好底色”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最鲜亮的底色。围绕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校区着力提升校园服务保障质量。
联防联控,保障师生健康安全的色彩更浓厚。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校区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组,积极对接属地争取资源,与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学校组、教育局等密切联系,对接做好省市区各级督查验收、领导专家等来校区检查相关工作;组织并持续健全校区常态化疫情防控联动机制,集中研讨部署校区疫情防控工作32次,协调保障学生分批返校开学,统筹41家驻区单位高效完成排查流调、隔离管控、信息上报等工作。三年来,共计完成流调排查3.39万余人次,组织开展200余轮、145.3万余人次核酸检测,协调解决2万余名师生疫苗接种、600余名中外师生转运、5200余人次师生校内集中健康监测等事宜,鼓励40余家网点“应开尽开”,确保疫情防控、生活服务保障“双保险”,在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下守牢校园防线,用行动书写了校地合作、校区联动团结抗疫的生动篇章。
暖心工程,服务师生切身需求的色彩更浓厚。走出去,协同校内相关部门先后赴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10余所兄弟高校,围绕师生密切关注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交通、外卖存取等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吸收先进建设管理经验。引进来,陆续引进罗森、7-11等高品质生活服务网点和24台自助售卖机,与美团合作装设231格外卖存取柜,引进40余台AED急救设备覆盖全部教学区、宿舍区和运动场所,400余个非机动车智慧充电点位从办公区延伸到教学区、教工公寓区,师生生活更加便捷。建起来,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近五年累计组织实施暖心民生工程80余项,集中安装更换供水供电等设施设备800余台(套),零星维修改造面积70000余平方米。暖起来,关注“小微需求”,在校区各教学楼内设置失物招领柜,方便师生及时找寻失物;面向学生试点开放东区班车乘车点,为学生校内出行提供便利;在楼宇、天桥等非封闭通道配备防滑垫,为南部通道更换暖色调光源,让师生通行更加安全舒适。五年来师生满意度逐年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不断增强。
从绿色校园到“网红校园”,以文明校园新生态“上好色调”
文化是大学之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好文化引领之路,校区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军工特色和南航特点的大学文化,并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做法。
守正创新,彰显大学文化的气韵更生动。以文化品牌推动传承创新,重点打造名人林、校风石等文化景观,在绿植、屋顶多处立体呈现校风校训校徽,传承办学传统,彰显治学理想;统筹规划,以多元景观丰富文化内涵,打造砚湖睡莲、格桑花海、长空步道、南部通道手绘墙等人文景观,将重点景观与“口袋景观”建设相结合,校区内“步步是景、处处皆画”的景观格局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好;协助长空学院高标准打造“准书院制”智慧育人空间,创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范例;强化新媒体等阵地建设,紧密贴合师生精神文化需求推出700余篇微信推送。校区现已形成“以南航核心文化为内核、以‘三航’特色文化为引领、以学院特色文化为支撑、以校园人文景观为载体、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格局,成为涵养精神塑造品格的重要阵地,为学校创建全国高校文明校园、新时代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江苏省绿色学校等提供坚强支撑。
国之重器,彰显空天文化的气韵更生动。2022年5月,御风园航空航天教学实践基地正式启动建设,短短数月内受到了央视、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多家国家级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其中新华社视频浏览量超过100万,央视频等直播观看量达365.8万;中国新闻网、现代快报、江苏科技报、扬子晚报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转载基地情况,“大国重器藏身校园” “飞机公园”等关键词迅速成为网络热搜,受到校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园内航空航天民航特色愈加显著,广大师生及校友的归属感、自豪感愈加浓厚。
从江宁到江北,以校园发展新空间“绘好新蓝图”
2019年5月,一个班子,十余人的队伍,起笔了又一幅新画卷。在“跳出南航围墙发展南航”的发展思路指引下,规建办抢抓进度,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和校内单位,稳步推进土地征转划拨、校园规划设计和开建筹备等工作。
蹄疾步稳,积极推进土地征转划拨工作。在一期100亩用地征转方案获批后5个月内,高效完成批后实施、青苗补偿、规划审批、土地评估四方面17项工作,并于2020年7月顺利取得一期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不动产权证书,超前完成土地证申办工作。多渠道全力争取剩余300亩土地空间指标,于2022年8月获省厅下达专项空间指标150亩,并在江北新区土地空间规划图中落实合规范围线,对应的校区建设用地获批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在浦口区完成征前工作。
调研论证,积极开展校园规划设计工作。前往国防单位、兄弟院校、校友企业等开展调研,为校区规划建设拓宽思路。积极推进校区地块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总体规划方案设计、一期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要点编制等规划设计工作,总体规划方案已于2022年9月报江北新区研创园和行政审批局审批并通过专家评审。发挥筹建工作经验优势,在一期项目建议书编制、南航高端装备制造实验室暨江北新区国际校区建设方案论证与编制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筹措资源,积极推进开建筹备工作。申领获批一期地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断完善建设开工前期条件。主动联系电信运营商以战略合作的形式争取过江光纤资源;协调解决一期地块青苗清退、积水外排、淤泥清理、土方免费回填、边界确定等问题;高效推进一期地块临时围挡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工作,协调属地落实看管人员进驻,实现土地平整合围和实际接管控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历时三年完成南航农场拆迁补偿安置与清理工作,会同后勤集团等校内单位,完成农场全部农工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签订工作;配合政府推进违建、强占房屋清理工作,稳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学校节省费用上百万元。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自奋蹄。立足新起点,校区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学校建设发展新要求新部署,开启校区运行维护和建设开拓新征程,为学校建设发展新成就蓄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