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凝心聚力谋发展,坚定信心再起航。为迎接中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七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现开设“踔厉奋发的五年”专栏,全方位回顾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现过去五年来的有益探索和重要发展成就,进一步总结经验、谋划未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
纵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一以贯之地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鼓励凝聚各方面人才积极投身于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面对党和国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目标新要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的新形势新环境,面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大学的新使命新任务,学校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一个中心、五路并举”战略布局,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学校各支队伍协调发展,持续提高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供给。
党管人才、高标谋划,强化人才发展顶层设计
五年来,人事处/高级人才办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学校十六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按照“走人才强校之路”的战略部署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导向,不断强化高层次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前瞻性研究和创新性实践,以制度建设夯实人才工作根基。
近几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新聘教师准聘长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境外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师资柔性引聘管理办法》《百强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2020—2022年岗位聘任与管理指导意见》《二级单位绩效薪酬分配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完成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健全了“人才引育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薪酬激励体系”,形成了紧密融通、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筑牢了学校师资队伍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以“三步走”建设目标为指引,实施“五十百千人才工程”,成立了党委领导下的人才工作专班,建立了校院系人才服务网络,打造自动自发重视人才、用心尽心关爱人才、大力培育成就人才的人才工作新生态,加快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百强团队授牌仪式
栽培大树、引育新苗,着力打造一流人才梯队
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结合学科特色和行业优势,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以学科为导向,重点围绕一流学科及相关学科群建设,加大高端人才资源开发,构建完善“全职”与“柔性”相结合的成熟型高端人才引聘体系;精准实施“牧星计划”,深入实施“领航计划”,大力推进“长空计划”,着力青年人才引育,延揽海外优秀人才,挖掘培养后备人才;全面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启动实施“百强创新团队”。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学校坚持“栽培大树”和“选育新苗”双轮驱动,引进与培养双向发力,加快引育了一批学术大师、领军人物和青年英才。五年来,新增国家级人才128人次,较往年历史总和实现翻倍增长,圆满完成“十三五”国家高层次人才建设目标。目前,学校拥有院士、外籍院士、“钱伟长讲座教授”院士34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7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128人次,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近千人次,航宇、力学、控制、机械等高峰优势学科国家级人才占全校总数的70%,“三航”领域创新人才高地初步形成;材料、土木、理学、管工、计算机、马哲等学科实现了国家级人才的突破,高端人才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以人才繁荣学科的良性态势愈发显著。学校获评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江苏省首批引才用才成效显著单位,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单位。
“牧星”“领航”“长空”三大计划系统推进、多向发力,已成为学校加快“三航”领域、国防特色人才自主培养的助推器、孵化巢。目前学校引聘到岗“长空学者”217人,建立起一支以两院院士为核心的逾两百人规模的校内外学术导师团队。“长空学者”中入选各类人才工程138人次,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70人次,国家级人才后备人才队伍自主培养初显成效。“长空论坛”作为长空计划中的海外引才品牌活动,至今共举办了八届主论坛和十余场海外分论坛及人才见面会,吸引了3000余名海内外学者聚焦学术、共话发展,为学校持续增强国际声誉和竞争优势,助力一流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
“长空学者”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欧洲分论坛
第六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云论坛
第八届“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
与时俱进、激发活力,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瞄准办学自主权、分类管理、考核评价、绩效激励等重点领域,深化落实人事制度改革,聚焦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一是人才发展机制日臻完善。打造多元人才成长发展体系,完善A轨与B轨、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的分类发展路径,实施“6+2”非升即走制度改革,规范聘用管理、注重激励考核、畅通晋升通道,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加速高质量成果产出。二是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围绕高水平学术导向,在人才引培过程中建立突出师德师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力克“五唯”,实行差异化评价;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强化聘期考核,实现能上能下,优绩优岗。三是完善绩效分配制度改革。通过积极争取校外政策资源,全面整合校内优势资源,院校合力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分配体系,增强激励性和导向性,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薪酬”。四是加快推进学院办学自主权下放。扩大学院师资引聘权、副高职称评审权、岗位绩效考核权,逐年完善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激活学院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引导学院聚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长远规划,扎实推进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任务。
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和体制优化,学校师资队伍规模实现合理扩充,学缘结构逐步优化、师资质量日益提升。五年来学校共引进专任教师415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率从2017年底至今提高了12%。目前我校共有专任教师223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71%,45岁及以下师资占比近60%。新聘教师中,将近90%的青年教师三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专职科研(博士后)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截止目前,共招收博士后724人,专职科研人员82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博士后工作综合评估中获评为优秀,在工信部所属高校中排名第二,在江苏省高校中排名第三。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博士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数逐年递增。1名博士后获得“玛丽·居里学者”人才计划;在首届中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8个项目入围全国赛,两位博士后分别获银牌和铜牌。入选江苏省2022年卓越博士后计划45人,获资助率在江苏省内高校中排名第二;成功举办了“先进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扬子江论坛,进一步开拓博士后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水平。学校人才队伍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一支由院士领衔、优秀青年人才辈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正在加速形成。
2021年职称改革宣讲会、学院师资引聘自主权汇报交流会、准聘长聘制度政策汇报解读会
先进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扬子江论坛
以人为本、人尽其才,营造人才发展一流生态
学校坚持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人才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广大教师在传承红色基因和蓝色梦想中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切实肩负起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第一,涵育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文化氛围。积极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发展环境。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机制和制度环境。第二,完善人才工作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学院“一人一议”自主调节和合理提升优秀人才待遇条件,完善人才工作专项奖,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人才引育工作。第三,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优先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投入,以教职工为中心,实施“数字人事”计划,搭建了年度考核、人事调配、职称申报、人员招聘、住房补贴和科研启动金申报等多项人事服务业务流程,构建了集学术成果申报、审核、评审和信息交流为一体的职称评审系统,开通了新教职工入职一站式线上报到平台,该项目获校机关党委2021年“三亮三创”作风建设活动“优质服务项目”。通过积极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务环境,让人才在南航安心教书、潜心科研、顺心发展、舒心生活,让南航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和成长成才的沃土。
人事处/高级人才办召开2022年人事人才工作交流会
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全面部署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整体效能,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形成了集聚天下英才的引才氛围和人才与学校事业同发展的育才机制。千帆竞发、催人奋进,站在第十七次党代会的新起点上,人事处/高级人才办将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自觉肩负起人事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持续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紧扣“十四五”学科布局和师资规划,依据“优化职能、释放动能、激发潜能”建设原则,进一步激发人事制度改革活力,大力实施“五十百千人才工程”,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集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合力,加快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心怀“国之大者”,为学、为事、为人发挥示范作用的“大先生”,为推动学校“五高”新格局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持续奋斗,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扛起“南航担当”,作出“南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