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清晰勾画了全面建成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5年加快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时期的任务举措作出了部署安排,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校第十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新闻网特推出学习贯彻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系列评论员文章,解读党代会决策部署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实施“学科登攀”行动,奏响学科建设“大合唱”
——论学习贯彻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
航仲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锚定“三航”特色,强化智慧赋能,超前布局新兴交叉学科,通力建设“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第一个学科群,带动3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7个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有力支撑南航历史上第四次重大跨越。这成为南航扎根中国大地,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崭新起点。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大树,学科建设则是其根和主干。“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如何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牵引作用?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学科登攀”行动,就是鲜明的南航答案。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入主流,创一流”、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为目标,做到学科建设人人参与、日日维新、久久为功,奏响学科建设“大合唱”。
学科建设具有战略牵引性,需要树立大局观念,做到人人扛责、人人添彩。学科建设事关学校长远发展大计,体现学校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多少学科入选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多少学科在未来学科评估中提档升级,将彰显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除了“学科群首席科学家-带头人-负责人”带头落实学科建设责任外,全校上下都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大局观念,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从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要求和学科评估指标中找到参与学科建设的“发力点”,形成贡献学科成效的“加分项”,实现学科建设人人参与、人人添彩。
学科建设具有基础实践性,需要时时放心不下,做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牵扯面广的系统工程。同时,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高原到高峰,更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双一流”建设成效是滴水穿石干出来的,不是临时抱佛脚总结出来的。实现既定目标,需要聚焦学科建设内涵,提高学科建设质量。我们要扎实推进“工科一流工程”“理科卓越工程”“文科提升工程”“交叉培育工程”,激励学科/学院在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构筑大平台、培育大成果上下功夫,在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上下功夫,做到“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水平更高”。全校上下要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学科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做到学科建设“天天建、月月建、年年建”。
学科治理具有系统集成性,需要强化改革协同,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由一个一流学科到三个一流学科(群)同时建设,是新阶段南航的三大历史性变化特征之一。因历史原因,在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学校总体办学规模偏小、学科覆盖面偏窄,如何利用有限的办学资源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任务,是对我们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协同联动,建立健全以学科建设成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和政策供给体系是必由之路。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学科建设指挥棒作用,分层分类开展学科建设质量考核评价,坚持“资源随人走、人随学科走、学科随学校总体布局走”,突出将学科建设资源更多投向校级、院级平台,科学引导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
建成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南航人接力奋斗的共同梦想和光荣远征。2016年首轮“双一流”建设动员大会上,“‘双一流’建设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战斗”集结号言犹在耳。2022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冲锋号掷地有声。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奋斗者姿态同谱学科治理“协奏曲”,共奏学科建设“大合唱”,共同开创“双一流”建设新局面。